时间:2025-05-19
涉外模拟法庭活动回顾|语言为桥,译见正义
5月14日下午,国际关系学院模拟法庭内气氛肃穆,一场别开生面的涉外模拟法庭在此正式开庭。本次活动由外语学院和法学院联合举办,属于综合英语课程虚拟教研室特色课程《联络口译》的一次实践课。
此次涉外模拟法庭的庭审案件改编自真实案例,全程采用中英双语庭审,不仅还原了审理过程,更聚焦联络口译在跨文化司法场景中的实战应用,吸引了众多师生到场观摩学习。出席本次活动的特邀嘉宾有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许可教授,法学院院长郝敏教授,外语学院综合英语虚拟教研室负责人金铭副教授。MTI《联络口译》课程主讲教师朱珠、法学院公法模拟法庭比赛指导教师孔祥承,以及虚拟教研室成员牛一琳、黄立全、荆瑞歌三位老师也参加了本次活动。
Part 01 聚焦庭审现场——从“身份核查”到“证据交锋”
开庭阶段,法官依法核实被告人身份等情况。公诉方译员以清晰、简洁的英语传译信息,确保被告人完全理解并予以回应。
法庭调查阶段,公诉人宣读起诉书。公诉方出示的证据均通过公诉方译员赵滢同步转译,形成严密的证据链。
面对指控,被告人当庭否认罪行,被告人译员王子涵精准传译、临场应变。在举证质证阶段,公诉方译员苏彦豪、辩护人译员王宇汐接力上场。在控辩双方的激烈交锋中,两位译员始终保持中立客观,确保法律阐释不受语言障碍干扰。
Part 02 关注译员实战——精准转译、临场应变与情绪传递
举证质证环节是对译员专业能力的集中考验。当公诉人分组出示证据时,公诉方译员需在极短时间内处理密集的专业信息,辩护人译员郑钟霄的英文表述逻辑脉络清晰可辨。当证人出庭作证时,证人译员刘溢不仅精准传译,还通过适当停顿确保法官关注关键事实。
在法庭辩论环节,控辩双方围绕主观方面、救助义务展开辩论。控辩双方的译员苏彦豪、王宇汐在各种法律专业术语间快速切换,不仅准确传译法律术语,更通过语气变化区分控辩立场,如辩护人译员王宇汐使用恳切语气传译当事人诉求。
Part 03 深挖专业细节——法律术语翻译的逻辑与考量
整场庭审中,译员团队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在短时间内快速反应,准确完成法律关键术语的翻译。需要指出的是,译员不仅是语言内容的“传递者”,亦是司法公正的“护航者”:面对复杂的法律专业内容,译员均提前查阅资料,做好译前准备,确保译词符合法律规范;当审判长的法槌落下,书记员的笔尖划过时,审判长、书记员译员李秋辰的翻译就是法律的回声、正义的注脚。
在这场庭审中,译员用专业诠释了“一份翻译,双倍责任”的深刻内涵,为未来法律口译跨学科实践树立了鲜活示范。
Part 04 彩蛋环节——许可副院长开课,解码法律与口译的深层联结
庭审结束后,朱珠老师代表指导老师团队总结。她指出,模拟法庭上的思辨跨越了语言界限,法学院的思辨锋芒与口译专业的语言张力交织碰撞,同学们以法理剖析案件、用译语搭建桥梁,让司法温度在双语流转中充分彰显。她感谢两院深度合作,对同学们展现的跨学科素养表示赞赏,并期许未来以多元场景为载体,培育兼具法律与语言专长的复合型人才。
活动最后,许可副院长与同学们一同探讨法庭口译中法律术语的运用和口译措辞,并给控辩双方的律师团队提出专业建议。译员李秋辰临时受命进行即席翻译,他以扎实的专业功底,迅速抓取关键信息,用流畅的英语实时传达了相关内容,其精彩表现赢得现场阵阵掌声,更为此次活动增添了亮眼的实战色彩。
Part 05 结语——以语言之精准,护司法之公正
本次涉外模拟法庭通过沉浸式实战,让师生直观感受到联络口译在涉外司法中的关键桥梁作用。正如许可副院长在总结中所强调的,译员和法律人一样,在工作中应秉持“专业至上”的原则,确保每一次翻译和法律服务都准确无误、严谨可靠,以维护语言的精准性和法律的权威性。未来,《联络口译》课程将继续以多元场景为训练载体,培养更多兼具语言功底与法律素养的跨文化沟通人才,为解决真实社会问题贡献专业力量。
作为综合英语课程虚拟教研室的第30期活动,涉外模拟法庭的双语实践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创新了教学形式,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和锻炼机会。我们将继续探索更多类似的跨学科实践活动,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懈努力。
欢迎加入“综合英语课程虚拟教研室”
欢迎高校英语教师赐稿公众号七大版块:
同课异构、 教研融合、课程建设、青教风采
学生作品、教学设计、课程习题
投稿邮箱:uir_vtrs@163.com
文字:申 明
编辑:彭睿楠
图片:易婷 王唯欣
一校:金铭 牛一琳
二校:张雅雯 林棽
终审:王文华
综合英语课程虚拟教研室
微信号:uir_vtrs
长按图片 关注我们
凝心聚力 共谋发展